9月15日,教育部召开“教育这十年”“1+1”系列第十二场新闻发布会。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双减”政策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校长、教师、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学校更加注重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要求,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广大家长也应逐步树立“健康第一”的育儿理念,积极建立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


2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表示:近年来,教育部持续清理规范高考加分,实现了“大幅减少、严格控制”的目标。按照“促进公平、规范管理、科学精准”的原则,先后开展了两轮清理和规范高考加分工作,明确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品德有突出事迹等五类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指导各地减少地方性加分项目,进一步降低加分分值。目前,已取消5类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少数民族加分更加精准。

相信知道这个消息的家长和我感同身受。那第一感受就是“不太公平”!确实,家里的小孩除了在校正常上课之外,寒暑假给小孩报的培训班让自家小孩成为领先别人的门槛,如今却实行“双减政策”,取消全国性竞赛高考加分项目。那么花钱培训的意义在哪?不就是希望孩子在高考的时候能比普通人更多的闪光点?

但是转念一想,在信息化时代学好信息学,学好编程就仅仅是为了高考加分吗?显然不是。学好编程学参加基础的、国家级的考试、得到一个含金量极高的不是纯粹的为了高考加分!除了学习编程知识之外也是同世界共同,也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也是一种技能的掌握、也是一种兴趣爱好的培养。

“是金子在哪都能发光”。


通过“编程学习”进一步让孩子们在学习中都自己培养一定的编程逻辑思维和处事方式,在我们的生活中,艺术生、科技特长生比比皆是,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这种“编程思维”,这也是编程生不可能普通的价值所在。


在“双减政策”下,为何说“编程思维”依旧无法取代?依旧是熠熠生辉呢。其实,在编程的学习中“编程思维”并不是编写程序的技巧,而是一种高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是“理解问题——找出路径”的高效思维过程,由分解(拆解复杂问题、将问题简单化)、模式识别(发现并整合规律、套用所学知识)、抽象(找出问题的本质、抓住关键信息)、算法(遵循编程规则、高效解决问题)四个步骤组成。通过四个步骤,让孩子们大大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更加有效地进行学科的学习。

著名的信息学家洛涅夫尼就说:不管未来还是当下现实,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编程,因为它会教你如何思考,已达到更有效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但无论怎么样,国家为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提高人才选拔质量。优化教育结构,支持教育部政策,为改革点赞!同时也要知道,时代飞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教会孩子如何思考、让孩子掌握编程思维能力,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长远而现实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