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这一概念,自从被提出来至今,其教育方式就一直在变。

万变不离其宗,“素质教育”必须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也就是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而并不仅仅是以“成绩取胜”的教育。因此,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更加重要!

所谓综合能力,不同时代的父母,抓的重点也不同。

01
时代境迁,‘素质教育’大有不同


70后父母  学学艺术,未来路好走

70后为人父母,恰好是计划生育政策大力推动之时。

还有一点,就是改革开放后,70后作为家长身份,接触到了欧美的教育方式。再加上,90年代末期,李云迪和郎朗的横空出世,让不少父母都对艺术教育颇有憧憬。

因此,在70后的观念中,孩子一定要学会弹钢琴,哪怕不学钢琴,总得学点什么乐器。这样才能有一技之长傍身,未来,才可以有拿得出手的才艺展示。

作为70后的孩子,我们看到了很多95后小时候出现在少年宫和各类艺术培训班。

这是时代背景的影响,也是教育观念的初改变。

80后父母  走出国门,必须学英文

80后父母,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更迭期,再加上80后是打开国门后的新新人类。他们,更希望孩子能与国际接轨。

再到08年奥运会的举办,这给80后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一定要说好英语,孩子才能走出去”。

这一选择,也取决于80后父母的成长经历。对于80后一代来说,英语像一种魔咒,从始至终伴随着升学、工作和升迁的道路。所以,80后家长无不把英语教育放在首要位置。


在80后父母的教育观里,英语甚至提前到早教、胎教。

整个社会为学习英语投入了太多的资源,然而,没有理论和实践证明,在纯粹的母语环境里越早学习外语越好,在我国单一的语言环境里,绝大多数儿童一旦离开了英语课堂便与英语完全失去了联系。

单一能力的培养,没有错,只是孩子的竞争力和对未来的适应力会太片面。

90后父母  素质教育,应该是让孩子赢在未来

与80后父母不同的是,作为互联网时代下成长的一代人。90后更加注重孩子在这个时代下的综合能力。外语固然重要,但只是被作为一个交流工具存在。

毕竟,在90后家长眼里,世界早已不一样。走向世界是没错,但是,我们国家发展到现阶段,已经强大到全世界都在学说中国话。就算碰上一个外国友人,可以用siri啊。


所以,相比作为沟通工具的外语来说,90后家长,更看重的是孩子在未来社会的综合能力。这个综合能力,就是孩子的逻辑思维力和遇见问题的处理方式。这些,都是需要从小培养的。

“少儿编程”应运而生。

谈及少儿编程,深受90后喜欢的奇葩说导师高晓松也有自己的观点:“我所理解的编程学习,其实是对孩子们底层思维的培养。”著名经济学者薛兆丰也建议家长们在孩子刚开始形成抽象思维时就开始学习,培养思维能力。

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服务,移动支付,二维码...这些已经与我们的生活不可分割。未来,粘性只会越来越高。

所以,教育孩子,90后更希望孩子能赢在未来,不被时代抛弃。

因此,可以培养孩子“会思考、强逻辑”能力的“少儿编程”,作为信息化时代的教育产物,成为90后父母的首选。

02
政策推动,新素质教育下的“少儿编程”

作为新素质教育概念下的学科,少儿编程话题越来越热。仿佛一夜之间,曾经“高冷”的少儿编程教育已不再小众,并迅速成为新一代家长的素质教育选择。

以中国电子学会主办的青少年等级考试为例,2019-2020年度中国电子学会青少年科普会议现场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报考超过14万人次。

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老师,将编程能力和编程思维看做孩子通往未来的一张“通行证”。

少儿编程教育有多火?从国际教育趋势到国内政策推动,这一学科已经逐渐成为主流。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9-2020年,涉及编程教育的政策出台了14项!

从地区来看,出台政策的部门既有教育部,也有北京、浙江、福建等教育资源较为发达的地区,也有河南、山西等中西部地区。

从政策内容上,政策已经细化到具体的落地执行内容,以浙江省为例,浙江中小学信息技术课9月换新教材,Python被编入教材、小学生要学会做PPT、H5。


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也正式将人工智能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更是提出:

到2030年,要让中国人工智能的水平达到世界领先,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而如今几年已过,真正让少儿编程走入百姓目光中的,是国家对于“让公立学校的编程教育提上日程”政策的落实。

如此,不难看出少儿编程教育早已成为一个势不可挡的教育趋势,甚至是孩子在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03
少儿编程,要从娃娃抓起

薛兆丰结合自身经验告诉家长们:编程是孩子们未来需要具备的通用技能,编程学的不仅仅是代码,它还是一种综合思维,既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又包含脚踏实地的执行力。

他建议家长在孩子刚刚养成抽象思维的时候,就为孩子安排编程学习,让孩子终身受益。
图片

从“钢琴热”、“英语热”到“编程热”这一系列变化,可以看到中国家长对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也越来越回归理性,更加重视学习自主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
专家建议,作为家长不必盲目追逐不断出现的新热点。

真正应该关注的是在陪伴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帮助孩子找到兴趣和爱好所在,并且考虑这个爱好是否能够成为孩子成长中的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