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注意啦!3月份是殊类型招生的高峰期,强基计划、综合评价、高校专项等招生简章都会在本月陆续发布!现在还不重视特招,可能就白白错过这三条名校录取的方式!


强基计划、综合评价、高校专项是高校不同招生方式。这三种招生方式虽各有侧重,但都对升学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且符合条件的考生是可以兼报的。
今天,小编和大家仔细梳理一下这3种招生方式的相同点和区别、报考条件、招生院校等,一起来看!


相同点|强基、综评、高校专项

●有一定的升学优惠
综合评价与强基计划是以综合成绩高低进行录取的,综合成绩包含高考成绩、校测成绩等,更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与学科特长,有机会低分进名校。高校专项计划部分高校是可以直接降分录取的。

●招生院校层次较高
强基计划的36所试点院校皆是“双一流”高校;
综合评价也包含了南大、东大等“双一流”以及南林、南师大等省属重点院校;
高校专项计划招生的95所院校中,“985”、“211”院校占了92所。三项特殊招生方式的招生院校层次都比较高。

不同点|强基、综评、高校专项

01

招生对象

➤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推荐阅读:什么是强基计划
➤综合评价招收学业成绩优秀,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
推荐阅读:什么是综合评价
➤高校专项计划主要招收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含县级市)以下高中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

02

招生范围

➤强基计划各高校招生范围各不相同,大多面向全国多个省、市、地区招生,具体招生范围以强基简章和报名系统为准。
➤在江苏招生的综合评价院校中,大部分为省属高校,招生范围多限于本省范围内。
➤高校专项计划面向全国农村及贫困地区招生,招生范围相对更固定。
图片

▲2021年江苏省高校专项计划实施区域

03

报名条件


➤根据近两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来看,强基计划主要招收两类学生:
第一类:高考成绩优异的考生;

第二类: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该类考生须在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中获得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以下简称五大联赛)二等奖及以上。

➤在高中阶段,综合成绩或期末成绩或模考成绩优异;获得过某些竞赛奖项;获得过地市级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等荣誉称号;在其他方面有创新潜质或突出表现,符合其中一项即可报综合评价。
推荐阅读:综合评价报名条件
➤高校专项计划要求考生有当地三年以上户籍、学籍,并连续三年实际就读,少部分高校有成绩要求。

想进一步了解自家孩子目前的成绩,报考综评/强基/高校专项的哪些学校初审通过率更高,可以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填写测评表单,让专家免费帮您评估,评估结果在2-3个工作日内反馈到位。


04

招生院校(以江苏省为例)

05

考核方式

在考核方式方面,强基计划与综合评价比较类似,都会组织入围考生进行统一校测,测试一般有笔试、面试、体测等。


高校专项计划是根据考生成绩择优录取,只有少部分高校会单独组织测试,根据测试成绩和高考成绩综合考评。

06

录取方式及录取批次


➤强基计划录取是根据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择优录取。

强基计划在所有批次之前录取,被正式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后续高考志愿录取;未被录取的考生可正常参加本省(区、市)后续各批次高考志愿录取。

➤综合评价录取模式与强基计划类似,也是将高考成绩、校测成绩、学业水平测试等成绩,按照一定比例折算成为综合分数,择优录取。

综评A类高校是在本科提前批次投档之前录取,综评B类高校是在本科提前批录取后、本科批次投档之前录取。


➤高校专项计划多数都是根据各省入围人数制定招生计划及分数线,根据高考成绩择优录取。

高校专项计划也是在本科提前批录取后、本科批次投档之前录取。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


想要快速定位自己该如何选择,那么大家就需要整体了解下这三种招生的定位的差别:



➤强基计划是国家集中优势资源选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计划,招生专业以基础学科为主,所以如果考生成绩优异,对相关专业也有热情,有明确的目标,对国家发展充满责任感和使命感,那么强基计划的培养模式和政策倾斜绝对是一大利好。



➤综合评价报考要求相对宽松些,高校一般会列出多个报名条件,一般只要符合其中一个即可报名。并且竞赛奖项在综合评价中也不是硬性要求。
综合评价院校层级覆盖较广,各个分数段的考生基本都有参与的机会。建议一本线附近的考生都可以尝试报考。



➤高校专项可以看做是农村及贫困地区考生的福利,多数高校并不设校测,只审查考生户籍、学籍等信息,只需通过初审即有很大几率被录取。如果孩子符合报名条件,强烈建议报考。



对于那些有多重选择的考生来说,充分了解各个计划的定位与特点,客观全面评价自身实力,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复合报考策略,提高录取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