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越来越多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以及相关技术的日益革新,人与机器人的长期共存是可以预见的。因此,人类不仅需要更新旧的人类概念,而且需要重新审视相关的人性概念。惟其如此,才有可能避免科幻作品中所想象的人机情感互动中的潜在冲突,实现二者的和谐共处。应该注意的是机器人教育的意义,后人类状况和后人性概念的出现并不预示着人类和人性的终结,而是预示着需要建构一种适应时代需求的更新版本。

应该注意的是,后人类状况和后人性概念的出现并不预示着人类和人性的终结,而是预示着需要建构一种适应时代需求的更新版本。

首先,尽管一些高级的机器人会通过对人的深度学习来培养自己的情感,但它们的情感起初是由计算机算法设计和编程的,因此,可以说机器人的情感或爱情是带有“欺骗”色彩的。考虑到人类和机器人的情感机制不同,希望人类和机器人之间触发相同程度、相同性质的感情几乎是一种幻想。一方面,机器人教育课程内容对于像被设计为爱人类的机器人来说,他们的爱会被人类低估。另一方面,对于在现实中缺乏爱和陪伴的人类来说,他们很容易将压抑的欲望和情感投射到机器人身上,产生一种类似于恋物癖的情感。


其次,人与机器人互动中的不平等关系也会相应地影响到现实中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甚至会加剧人类间现有的问题和矛盾,尤其是会涉及性别不平等和主体性丧失等问题。使用机器人的现象清楚地反映了这种伦理挑战,在新型性关系中必须达到一种新的平衡,因为只要人类存在与机器人的关系,无论机器人对他们来说具有什么身份和意义,人类之间现有的平衡状态都会或多或少地发生动摇。
  
最后,在人与机器人的情感互动中,与伦理问题紧密相连的技术难题也不容忽视。例如,在《我这样的机器》中,机器人亚当的主要技术缺陷是他只会听从计算机技术编程的指令,而忽视了在实际情况中人类的伦理诉求。关于机器人教育集团,也就是说,由于技术上的不成熟,机器人对人的感受不敏感,缺乏灵活性,即没有人情之练达,导致了人与机器人之间的冲突和对抗。

人工智能赋予了机器人基本的能力,例如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目前的人工智能已经从机器视觉和语言能力方面起到了很好的赋能作用,这种赋能作用已经分别从翻译型机器人、安防型机器人等不同领域有很好的应用,服务领域的机器人已经初步地集成了人工智能的一些能力,并且在持续地优化和改进。

在人们想象的科幻世界中,人与机器人之间是非常可能产生情感互动的。然而,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和人机身心结构的差异,造成了人机关系中的不平等地位、不同的情感模式以及人类在亲密关系中地位的不可替代性。关乎机器人教育机构,此外,随之而来的伦理和技术挑战也不容忽视。更确切地说,考虑到人工智能技术尚未成熟的现实条件,机器人情感的欺骗性特征、在人机关系影响下现实人类在情感互动中不平等状况的加剧,以及人类面临主体性丧失的危机等,是人类需要警惕的三大挑战。
  
综上所述,传统的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了人类相对于其他物种的特权,从而为他们无限渴求的所谓“进步”来正名。但是“进步”的内涵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人与机器人的长期共存是可以预见的。因此做好机器人教育项目,人类不仅需要更新旧的人类概念,而且需要重新审视相关的人性概念。惟其如此,才有可能实现二者的和谐共处,才有可能尽量地避免科幻作品中所想象的人机情感互动中的潜在冲突。应该注意的是,后人类状况和后人性概念的出现并不预示着人类和人性的终结,而是预示着需要建构一种适应时代需求的更新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