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竞赛比赛
国际地理奥林匹克竞赛,国际中学生国际地理奥林匹克竞赛开始于1996年,每两年举办一次。与数学、化学、物理等学科的奥林匹克竞赛相比,地理奥林匹克竞赛参加国的数目要少得多,目前参与国的数量为27个。比赛一般分为三个部分:主观笔试,现场问答和野外考察。其中,野外远足活动以跨国际小组形式开展,野外考察任务的考试问题应由考生独立解决。在比赛过程中,考生并非单纯地做题,也要结合题目去户外观光考察,从而更好地完成测试。此外,由于IGEO是以英语为正式语言的,所以每个参赛选手必须熟练掌握英语。
户外考察部分是该竞赛的特殊之处。其包括阅读地图和定向、制作图表、收集分析资料等野外技能。考察的地点一般在设置在举办城市的中央商务区,或者其附近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这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认知理解能力都是一次全方位的考察。
国际奥林匹克语言学竞赛,中国于2012年首次派队正式加入到IOL,IOL比赛不要求选手具备深厚的语言学知识,而是需要他们运用逻辑思维、发散思维、问题解决等综合能力,破解语言现象背后的规律和秘密。
国际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始于2007年,主要考察和测验中学生对于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气象学、海洋学、天文学和环境科学等主要地球科学领域的知识和认知能力。
国际哲学奥林匹克自1993年开始便每年举行,但却是迄今为止中国参与人数最少的奥赛。虽然哲学奥赛涉及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但是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还是很有难度。不过这还不是参赛人数少的最主要原因,最关键的是这个比赛要求参赛者从四个题目中选择一个,并在4个小时内以英文、法文、德文或西班牙文作论文一篇,而且所选作文的语言不能是母语。
国际天文和天体物理学奥林匹克竞赛与国际天文奥林匹克竞赛、亚太天文奥林匹克竞赛并称为国际三大天文奥赛。国际天文奥林匹克相比于IOAA,IAO的成立时间就要早得多,也相对来说更受关注,两者考察的内容比较相似,但是IAO的试题相对更为容易些。在IAO竞赛中,北京的学生有着不小的优势。 正因为如此,在小升初阶段,就有很多在天文学竞赛方面比较突出的学校会接收天文学特长的特长生。跨学科学习将是未来学习的必然趋势。它的优势在于多学科之间交叉,利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来解决同一个问题,而这往往可以得出与传统单一学科方法不同的观点,甚至是新的启发。
学科竞赛虽然参与地理、语言学、哲学这类的人文社科类竞赛的人数不多,但是我们可以在了解这些领域的基础上,将其与受关注较多的理科类竞赛相互结合。
比如在理解某些题目表达的内容时,必然要运用到语言学的相关知识;在思考数理逻辑的时候,哲学一贯主张的思辨能力将会派上用场。STEAM教育并非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艺术的简单叠加,而是将这些学科组合成有机整体,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毕竟,将知识按学科划分,虽然有利于课堂教授,但并不能反映我们生活世界的真实性和趣味性。至于如何考察跨学科学习的成果,这些竞赛项目就可以发挥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