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计划实施的第三年,报考就凉了,人数腰斩百万。

人们还记得,2020年,实施了近二十年的自主招生全剧终,代之以强基计划初启动,人们还期待一流名校招生格局的大变天呢,这才几年。

强基计划和自主招生都是一场尖子生的角逐,过于狂热固然令人担忧,惨淡经营也不应是正常状态。如果将之比作市场交易,暴涨暴跌都不好。

人们不禁想问,自主招生没摸着石子过完的河,强基计划能蹚过去吗?

强基遇冷

2022年强基计划报名结束,相比去年报考人数直线下降了100多万人次,成为强基计划实施三年来报考人数最低的一年。

除了2022年首次开展强基计划招生的湖南大学、东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3所高校外,其余学校报考人数均有下滑。

实际上,2022年强基计划的宣传,是三年来最密集的。相比前两年公众的误读,强基计划的招生特色如今明晰许多。

只不过,在首届报考人数超百万人次时,大多数高校均没有招满计划,出现报名热、招生冷的现象。如今,强基计划或面临报名冷、招生冷“双冷”局面。

高校招生有学校的算盘,学生报名强基计划也有自己的小九九,非理性狂热背后是价值取向的错位难题。

2020年首批强基生入学,人们就发现强基计划首届招生大范围遇冷。过去的经验,能够帮助我们洞悉未来。

当然,原因千千万,关键因素向来只有一个。

强基计划将招生专业局限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基础学科,大部分试点高校都有本科不能转专业的限定,意图非常明确。

而考生对专业选择存在明显偏好,基础学科毕业后直接就业的机会狭窄,过去两年间,不少考生在选择“冷门”“热门”专业的比较中放弃了强基计划。

自主降温

自2020年起,教育部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启动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简称“强基计划”。

强基计划,着眼点在一个“基”字上。基是基础学科的意思,即加强数理化文史哲。强基计划试点高校皆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在基础学科领域都颇具实力,即用一流大学的一流专业为该计划保驾护航。

强基计划启动,相应的是自主招生取消,新老交替。

曾几何时,自主招生也很狂热。60分优惠、降一本线录取、论文专利通道,诱惑驱使下,自招报名人数逐年递增,直到前几年被紧急踩下一脚刹车。

取消自主招生的传闻早已有之。在正式取消自主招生之前,教育部曾不断下文,收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与此同时,强基计划的雏形渐渐浮出水面。

从2003年开展至2020年取消,自主招生度过了近20个年头,受过追捧,有过争议,最终落幕。

在2015年以前,因为关注度低,弄虚作假的重灾区在保送和政策性加分,自主招生还是一块未被污染的湿地。

从2016年到2019年,自主招生可谓是年年“打假”,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自主招生似乎走不出治乱循环。

辞旧迎新

不可否认,自主招生直到被废止之时,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但真的一无是处吗?

学界认为,自主招生出现了问题,可以组织专家和高校进行专题研究,查漏补缺,让政策更为完善,而不是戛然而止,因噎废食。

自主招生到底有没有效果?最直接的标准,无疑是自主招生是否让高校招到了更优秀的人才。

强基计划破壳而出,弥补自主招生漏洞,看上去生机勃勃,但就真的一本万利吗?

至少从强基计划实施三年来看,遇冷的速度似乎较自主招生更甚,似乎也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

无论自主招生还是强基计划,都是高校和学生之间的一种博弈。高校想招更优秀的学生,学生想去更好的高校,两者只是看起来合拍。

自主招生毕竟探索了18年,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强基计划作为自主招生的接棒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好。

自主招生实施以来,高中教育有了一个重大变化,高校不再是旁观者、学生不再是考试机器。通过自主招生,高校与考生之间发生互动,产生交流。

学者普遍认为,强基计划可以继承自主招生的“精髓”,最应该是自主招生模式中学生与高校之间双向选择的自主选择权。

结语

一项新的教育改革,当然不会刚实施三年就转凉,只能说信息披露越来越充分,参与者选择越来越理性。如果想好了不盲目,高校怎么会招不到想要的学生,学生又怎会上不到想去的学校?方向对了,路就走对了一半。


强基计划专业=冷门专业吗?

首先,强基计划最初确实定位为基础学科,但是基础学科并不完全等于冷门学科。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量子通信这些热门专业,都需要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作有力支撑,基础学科对于原始创新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之所以缺乏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呈现“卡脖子”局面,与基础学科发展较慢,顶尖基础学科人才缺乏密切相关。因此,强基计划招生的这些基础学科不仅不冷门,反而是国家、社会的香饽饽。

其次,2022年起,强基计划也“不冷”了。2022年强基计划新增了航空航天类专业、自动化专业、飞行器动力控制、智能无人控制系统技术等专业,强基计划逐渐完善,聚焦高端芯片软件、智能科技等国家科技领域。此举充分表现了强基计划的初衷是培养国家关键领域的重要人才,高校求贤如渴,国家需求人才,并非是推销所谓的冷门专业。

而且,从强基计划近三年来的调整来看,未来会继续把握国家战略需求这一关键点,很有可能会再加入更多的非基础学科,强基计划未来可期。

至于目前已经登上强基计划舞台的专业有什么特点、发展方向在何处?下面小编为大家梳理一下截止到2022年八大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哲学、汉语言文学、交叉学科(新增))强基专业,供大家参考,想报考强基的考生家长们仔细看。 

PART

02

2022“新老”强基专业盘点

数学类

推荐指数:★★★★★

1. 主要专业

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数理基础科学、统计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

2. 衔接学科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工具学科。数学在各个专业都有基础且广泛的应用,所以数学可以衔接到大量理工类和经济类的专业。

例如,学习数学专业,研究生阶段可以学习金融、金融工程、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这些都是非常好就业的热门专业,而且也都在很多院校强基计划硕博阶段的培养计划中,能留在强基班的同学,基本上可以100% 推免研究生,到时候就可以选择学习这些热门专业了。也可以继续学习基础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理论型专业。

3. 就业方向

本科毕业后可在数学的各个领域、有关交叉学科(如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金融保险业等)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到高科技部门从事应用研究、科技开发或管理工作;也可到金融机构从事风险控制、会计结算等岗位。多数毕业生继续攻读数学或其他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在这方面来说,无论是希望找到一个高薪的工作,还是希望从事科研,或是希望教书育人,学习强基数学类专业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物理学类

推荐指数:★★★★

1. 主要专业

物理学、地球与空间物理学、应用物理学、理论与应用力学、工程力学、核工程与核技术

2. 衔接学科

物理类专业可以衔接的专业会比数学少一些,但其优质专业也非常多。偏理论的有: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等专业,偏应用的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能源动力工程等。

3. 就业方向

毕业后可以在互联网企业或传统制造行业从事科研、开发等工作;也可到研究所从事理论研究或技术开发相关工作;也可以进入企业从事物理相关的研究或研发工作;也可在校任教;从事能源行业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4. 推荐院校

推荐指数:★★★

1. 主要专业

化学、地球化学、化学生物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生物科学、生物信息、生物技术、生态学、生物医学科学、基础医学、动物科学、种子科学与工程、生物育种科学

2. 衔接学科

化学和生物学有很多共通之处,可以衔接的学科也有很大重合,主要是材料相关专业和生物医药方面的专业,例如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药学等。

3. 就业方向

可以在教育、材料、军工、能源、环境、消防等行业就业,在检疫部门、研究所、培训机构、学校、医药行业、食品行业等单位从事研究或教学工作。

这两年发生的事,也让我们国家深刻地意识到医疗和芯片的重要性,所以生物医药和材料相关行业可能会有一些改善,相关的就业岗位应该也会稍有增加。但单从目前的状况来说,这些行业还比较冷门,并不适应普罗大众。

4. 推荐院校


交叉学科

推荐指数:★★★★★

1. 主要专业(2022年新增)

西北工业大学:  航空航天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动力工程

北京理工大学:  智能无人系统技术

投身基础学科意味着什么——“奉献”、“冷板凳”、“异常艰苦”?

也许,这是横亘在数十年间,大学生报志愿时对基础学科的“刻板印象”。

但是今天,随着面向青年人才的强基计划号角吹响,高校新工科也是求贤若渴,随着强基计划模式的不断完善,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已不再局限于基础学科,转而引入了更多热门专业,大多与国家重大科技发展关键领域紧密相关,如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领域等。

对学生来说,新工科的就业前景要优于文理基础学科,这也会吸引更多学生选择强基计划。强基计划实施第三年,正在被越来越多人肯定与认可。

2. 就业方向

航空航天类工程技术人员,可从事与航空学有关的科研、技术开发、工程设计、测试、制造、使用、维修和教学工作。

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毕业生,可在航空、航天发动机设计所、研究所高校、部队和企业的设计、生产部门等从事设计、试验、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如飞行器推荐系统及热机系统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总体论证等

智能无人系统技术专业适应军事高科技和武器装备信息化、智能化、无人化的发展需求,毕业生能够成为在兵器、航空航天等相关领域从事系统设计、技术硏发、产品制造、试验测试、技术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自动化专业是工学门类里一个比较好就业的专业,学生毕业以后能在科研、设计、化工、工商、外贸、税务、海关等各领域工作。新能源行业、电子技术行业、仪器仪表行业都可以涉足,主要从事工业自动化、集成电路、电子商务、机械设备类工作,可以做机械、电气、软件测试工程师等。

哲学

推荐指数:★★★

1. 主要专业

哲学

2. 开设的强基院校

北京大学(A+)

复旦大学(A+)

中国人民大学(A)

南京大学(A)

北京师范大学(A-)

中山大学(A-)

武汉大学(A-)

清华大学(B+)

浙江大学(B+)

南开大学(B+)

华东师范大学(B+)

东南大学(B+)

山东大学(B+)

华中科技大学(B+)

中央民族大学(B)

厦门大学(B)

四川大学(B)

西安交通大学(B-)

3. 就业方向

教师:教师是哲学专业毕业后最适合的工作,另外,高校内专门从事哲学研究工作的研究员也算这一类。

公务员:我国公务员考试有专门要求哲学专业的,哲学专业在考公务员方面有一定优势。

企业政策决策及管理人员:这个工作并不要求太多的专业知识,主要是依据个人的能力与其他专业竞争上岗。


汉语言文学

推荐指数:★★★

1. 主要专业

古文字学、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

2. 开设的强基院校

北京大学(A+)

复旦大学(A)

浙江大学()

南京大学(A)

华东师范大学(A)

山东大学(A)

四川大学(A)


南开大学(A-)

武汉大学(A-)

中山大学(A-)

清华大学(B+)

吉林大学(B+)

华中科技大学(B-)

兰州大学(B-)

3. 就业方向

从事新闻媒体工作,只要是和中文类有关系的工作,汉语言文学毕业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去选择。毕业以后可以选择去媒体公司,出版社、文化产业等相关部门工作。自己的能力越强去的公司就越好,工资待遇也就会越高。

从事语言或文学研究工作,语言或文学研究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选择的一大工作方向。一般带有研究这两个字的工作都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所以如果想要从事这方面的工作的话,基本上要读研或者读博来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

汉语言文学研究生毕业以后可以在各大高校、学术科研单位,文化机构等相关部门工作。相对来说这个方向的竞争压力不会很大,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考研成功。

从事教师教育工作,工作稳定,除了可以当语文老师以外,也可以从事对外汉语方向的工作。对外汉语通俗的来讲就是教外国人学汉语。近几年“汉语热”席卷全球,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所以这个岗位的市场需求量非常的大。

历史学

推荐指数:★★★

1. 主要专业

历史学

2. 开设的强基院校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复旦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南京大学

浙江大学

南开大学

中山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厦门大学

山东大学

武汉大学

四川大学

兰州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3. 就业方向

在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博物馆、档案馆从事研究工作;在高校从事教育工作;在出版社、杂志社、网站等媒体从事编辑、记者等工作;报考政府部门公务员;报考研究生,继续深造等等。

高校教师,历史学专业属于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毕业生可以选择留在高校任职。因为在高校任职不仅工作时间自由,而且平时的工作也比较轻松,薪资福利都很好。

文博科研单位,可以去博物馆、图书馆、文物保护单位任职,或者去文史研究机构从事文史研究工作。这样的文化单位基本上都是国家事业单位,不仅工作岗位稳定,而且薪资待遇比较好,尤其是一些国家重点文博单位,福利待遇丰厚。但对任职人员的学历和专业素养都有很高的要求,需要通过严格的选拔才能够留下来任职。

党政机关,想要进入党政机关,需要通过公务员考试,历史专业考公务员还是比较有优势的。想要留任党政机关除了需要很强的学科素养,还需要良好的政治素质以及行政能力。

新闻出版部门,到新闻出版部门一般从事从事记者、编辑等工作。

企业,大多数的企业都有文职工作。因为历史学专业毕业生专业素养很强,完全可以胜任一般的文职工作。

当然,这只是从市场需求和就业情况所做的一些排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某项学科有特别兴趣的同学,那就去攻读对应专业,认真努力地学习,只要用心,毕业后在相关领域必能有所成就,有所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