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工智能发展为导向的机器人教育,到底包含哪些知识内容,对孩子有啥帮助?
这段话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长助理翟小宁发表在光明日报的《世界大变局中的未来教育创新》—文中的。在当今教育创新中,人工智能作为科技创新的前沿,是教育不断改革创新的阶段性目标。
其实早在2018年,美国匹兹堡一公立中学就引入了首个人工智能教育项目。我国也在2017年国务院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
什么是机器人教育?
作为编程教育的一部分,机器人编程教育符合STEAM教育体系,必须运用多学科,融合多门类知识。涉及的知识面全面,对培养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有很大帮助。除此以外,机器人教育需要在一定年龄加入编程教育,这样才可称之为让孩子们自己去创造世界。
机器人教育包括机器人设计、组装、编程、运行等系列内容,是人工智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机器人教育进入中小学课程已经成为一种现象级趋势,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结合下激发学习兴趣、专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开展机器人教育的意义
机器人技术是多学科综合的集合成果,代表了高新技术的发展前沿,知识涉及多种先进领域技术,包括机械原理、电子传感器、计算机软硬件及AI等,提高当代青少年综合素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当代青少年专注机器人教育,不仅会给人工智能发展的新活力,还能开发学生思维发散能力,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知识,为自己的梦想插上想象的翅膀。
如何通过机器人教育培养孩子
青少年虽然没有社会经验,但他们在已经养成了独特的思维模式。他们是一张未经涂抹的白纸,求知欲和好奇心都极为强烈。而智能AI机器人编程课程,在老师的引导下,动手动脑,逐步激发让孩子对学习机器人的的好奇心,在后续课程内容中分享创意十足、知识点满满、且自然、有趣的场景类搭建,从而培养孩子对于少儿编程课程长足兴趣。
有人说,“学校给了学生太多的好胜心,却很少培养学生的好奇心”,青少儿对事物未知的事物拥有强烈的探索欲望。而人工智能少儿编程就通过老师正向引导孩子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发现,给孩子呈现富有挑战的,开放拓展的创意思维素材,为他们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孩子空间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观察、感知、操作、思考、想象力等基础上,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发展孩子空间观念的途径应当是多种多样的。具体包括:回忆生活经验、实物观察、动手操作、想象、描述、联想、模拟、分析和推理等。其中实物观察和动手操作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必备环节。
孩子能收获什么?
学会自主探索、思考、与同伴交流合作
教育方式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转变而为当下的开放式问答思维教学,老师在这里不再是主导者而是引路人。从文字概念转化为实操教学,通过观察物体、动手实操等,直接感知周围环境和实物。让宝贝自主探索之余学会与同伴交流合作,让他们感受团体的魅力。
学会用新的视角发现生活
孩子最是富有想象力,他们的世界总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斓。当他们接受了新的视角之后,将会发现更有趣的“现实生活”,他们也许想要发明不用舔瓶盖的酸奶吸管,或者是自动遛狗装置,孩子们总是能捕捉到更新鲜的“机器人创意思维”。
学会以创新为导向的思维方式
现实生活中的微小的变化,都能引发孩子的头脑风暴。孩子在学习有关智能双语编程课程的过程中,学会联系生活实际,从3D打印再到传送带设计,从现实出发,开拓宝贝专属无限想象力。
让孩子掌握基础人工智能以及初级编程技能,并不是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够成为比尔盖茨、乔布斯、李开复那样天才的程序员、发明家、企业家。
而是希望每一位孩子都能了解这个世界的真谛,人工智能以及编程知识的普及让他们拥有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在同龄人还在迷茫的阶段,他们已经有了初步的人生规划。知道了世界如何运转、我们该处于什么位置、如何作出重要选择,,更能通过编程的逻辑方式,帮助孩子建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