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木游戏作为以一定方式把较小颗粒组合成较大物体的建构游戏,对学前儿童的数学、认知、审美和非智力因素等能力发展均有重要的影响。

然而,在积木的选用上,教师和家长会存在这样的困扰:幼儿如何运用不同形状的积木?不同形状积木的数量变化对幼儿积木游戏有怎样的影响?积木数量充足的情况下,幼儿使用积木数量具有怎样的特征?积木总量减少对幼儿游戏行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研究


针对这些问题,研究者通过“幼儿(204名)使用不同形状积木的方式与数量”、“不同形状积木的数量变化对幼儿(48名)游戏行为的影响”、“积木数量充足情况下幼儿(216名)的游戏行为及实际积木使用量”、“积木配备数量减少对幼儿(424名)积木游戏行为的影响”这4项任务,对小、中、大班幼儿在积木区进行自由游戏的行为进行情境观察,探究幼儿使用不同形状积木的方式与数量以及积木总量变化对幼儿游戏行为的影响。

结果发现

一、幼儿使用不同形状积木方式与数量

#

01/   不同形状积木在游戏中的作用

对幼儿自由游戏所做的作品进行分析发现,幼儿的搭建作品所表征的主题主要是房屋和桥梁道路,另有坦克、医院、停车场、地铁站等。对每个作品中所用积木形状及出现频次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幼儿的自由搭建中,长方体类积木主要以延伸的方式表征桥面或路面,以平铺和堆叠的方式表示墙壁、楼板等;圆柱体类主要以垂直竖立的方式表征建筑的支撑结构;异形类主要用于装饰。

由此可见,长方体类积木主要用于表征物的主体结构,圆柱类积木主要用于支撑结构,而异形类积木主要用于表征辅助结构。

#

02/   不同形状积木的数量

幼儿所用的长方体类积木占比最高(61.69%);其次是异形类积木(22.41%)、圆柱体类(15.9%)。其中,在6种长方体类积木中,使用量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单元积木(37.64%)、二倍积木(19.82%)、半单元(14.74%)、柱形(12.14%)、四倍单元(12.00%)、半柱形(3.66%)。由此可见,幼儿在自由搭建中对长方体类积木的需求最大,其中以单元积木为主。

#

03/   四倍积木、圆柱体、异形类积木

数量减少后幼儿游戏行为分析


结果发现,减少异形积木数量不会影响幼儿搭建的主题和使用方式。主题仍然以房屋和桥梁道路类为主,并且主要以组合长方体类积木来搭建表征物的主体结构。但是,幼儿积木游戏中的组合、替代行为明显增多。在积木数量充足的情况下,幼儿更多地使用四倍积木做连接结构,用圆柱体做支撑结构。在四倍积木和圆柱体数量减少之后,幼儿会组合单元积木和二倍积木等形成连接结构和支撑结构。由此可见,幼儿在自由搭建中,主要使用长方体类积木来搭建表征物的主体结构,并且使用量最大。其中,单元积木和二倍积木是幼儿在积木游戏中的主用材料。 

二、积木配备总量对幼儿积木游戏行为的影响

#

01/   积木总量充足时

在充足量条件下,幼儿实际使用的积木数量少于提供的积木数量。并且,小班、中班、大班幼儿的积木使用量的均值和组内中位数都相近,差异不显著;积木实际使用数量基本分布在100-400之间;且标准差非常大,每个年龄班积木用量的内部差异很大。

#

02/   积木总量减少时

在游戏时长上,与中班幼儿相比,小班、大班幼儿的积木游戏时长更容易受积木数量减少的影响,时长明显缩短;在搭建水平上,随着积木数量减少,搭建水平呈明显下降趋势;在表征水平上,积木总量减少没有显著影响幼儿的表征水平;在社会交往行为上,负向社会交往行为(如埋怨、争抢等)频次增加。由此可见,积木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后,会对幼儿游戏行为产生消极影响,尤其对大班幼儿影响更大。

小结

从上述研究可知,幼儿在自由积木游戏中使用长方体类积木最多,其中单元积木和二倍积木使用量占比较高;小、中、大班幼儿的积木使用总量分布在同一范围,且均值相近;积木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对幼儿积木游戏的时间长度、搭建水平有显著影响,对表征水平的影响不明显。

启示


1. 合理配备积木总量

本研究中,大、中、小班三个年龄段幼儿在积木数量充足时进行自由搭建所使用的积木数量均未超过500块,而当积木配备总量减少到200块时,幼儿的游戏时长明显缩短、积木搭建水平显著下降,负向社会交往频次增加。因此,这启示教师、家长在积木总量的配备上要进行合理的配备底线和上线的设置,避免过多造成资源浪费,过少影响幼儿游戏行为发展。

2. 合理分配不同形状的积木数

幼儿对不同形状的积木有不同的使用方式,积木配备应满足幼儿对不同形状积木的需求。建议在确定积木配备总量之后,分配不同形状的积木颗粒数量时,长方体积木的数量应占最大比例,其中单元积木和二倍积木的数量应较多。

3. 增加小班积木配备数量

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积木使用数量并没有出现随年龄递增的趋势。建议在配备积木时,重视并提高小班积木配备标准,增加小班积木配备数量,以确保满足所有幼儿的积木游戏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