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实施中的研究方向和选题(下)
1. 偶然发现法
这种选题没有事先考虑,只是对偶然发现的一瞬即逝的现象产生了兴趣,从而抓住不放,追根求源。比如一名小学生在和家长一起逛郊野公园时,发现了步道的槐树上的疤痕几乎都长在树干的西侧,并产生了探究的好奇,完成了“初步探究槐树的疤痕朝向西方的原因”的论文。
2. 课堂延伸法
初中生物课有“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同学们研究了鼠妇与光的关系,弄清了鼠妇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而且学会了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课后,可用学过的方法研究蚯蚓、蟋蟀、蚂蚁等小动物的生活环境,比如:蚯蚓有眼睛吗?蚯蚓长耳朵吗?蚯蚓的再生能力、松土能力等。
3. 问题探究法
苍蝇经常接触各种细菌而自己却为什么不会得病呢?睡觉可以解除疲劳,恢复精力,那整天在水里悠闲游荡的鱼类也睡觉吗?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你肯定会有一些不懂的问题,你能不能把它作为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呢?北京市自忠小学的张子一同学对蚂蚁搬家的现象产生了兴趣,开始进行野外观察和室内研究实验,发现了蚂蚁搬家的秘密,拍成了视频,获得了第五届全国科学影像节一等奖。
4. 教师指导法
如果学生饲养了一只小动物或栽培了一些花卉,想研究它们但又不知从哪方面入手,这时教师就要指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课题。如北京市育才学校的李明翰和北京市育翔小学的王祺同学,在教师指导下,选择了一些考察、研究课题,完成了“传奇马铃薯 世界粮食大救星”的研究,获得2015年环球自然日全球总决选展览组一等奖。
5. 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出自“头脑风暴”一词。所谓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最早是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错乱状态而言的,如今转而为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例如,高中生选题时经常采取类似科研的课题汇报会的方式,大家针对一个话题展开讨论,经常会碰撞出火花。
6. 专家成长法
现在许多学校的高中生都参加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科技俱乐部或科技计划活动,他们直接在专家身边学习,选题也与专家的研究方向相关。
四、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课题
1. 根据回答的要求可以把问题分为“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
“是什么”的问题一般属于基础知识的问题,往往可以通过到图书馆查找教科书和科普书籍找到答案。这种问题的解决一般比较简单,通常可以通过撰写读书报告的形式完成。“区域范围酸雨形成的原因、危害及防治”“大气污染的原因与防治”“废电池的危害、回收和利用”等,都属于这类问题。
“为什么”的问题属于比较深一层次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根据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或查阅资料,然后通过对资料和实验数据的整理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比如“澳门黑沙海滩成因的研究调查”“城市空气致敏花粉污染特征及飘散规律的研究”“体外培养肿瘤细胞‘团簇’和‘均匀’生长方式的成因分析”等。
“怎么办”的问题属于决策类问题。不仅要回答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而且要回答怎么办。这就需要研究者全面、综合地看待问题,作出决策。比如“爬山虎攀援能力与攀援材料之间关系的初探”“海盐县大棚菜地土壤障碍的调查及治理对策研究”“一种用纳米陶瓷小球纯化白酒的方法”等。
2. 根据问题的回答方式可以把问题分为读书报告类、社会调查类、观察记录类、实验研究类和设计制作类
读书报告类。主要以文献方法获取信息,然后汇编成文。
社会调查类。通过调查获取信息,解决问题。比如“蛮汉山地区野生果树资源研究”“昆明地区不同环境中细菌对抗生素耐受性的调查”“‘无糖’食品的调查研究”等。
观察记录类。针对自然现象,不改变条件,坚持进行观察和记录,并运用观察的现象和数据回答问题。比如“蚂蚁如何建巢”“蜻蜓幼虫如何发育”等。
实验研究类。通过改变受控条件进行实验,从而获得实验数据、现象和结果,继而解决问题。比如“硝基苯污染对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新型防水防腐混凝土材料的研究”等。
设计制作类(属于科技小发明)。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发明和制作一些模型或实物。如“生化柴油”“脚用键盘”“带‘裁判’的军旗”“绿色塑料”等。